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02 点击次数:155
今天分享的是:2025年5G-A通感一体测评方法白皮书
报告共计:36页
5G-A通感一体:让通信网络变身“智慧眼”,低空经济等场景迎来技术新基建
当无人机在城市上空穿梭配送、低空飞行器需要精准监管、海面船只航行需实时监测时,一种能让通信网络同时“说话”和“观察”的新技术正悄然改变这一切。这就是5G-A通信感知一体化(简称“通感一体”)技术——它不仅能像传统通信网络那样传输数据,还能像雷达一样感知周围环境,精准捕捉目标的位置、速度、角度等信息,为低空经济、安防、航道管理等领域提供“一网多能”的新解决方案。
近日,由中移智库、中国移动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《5G-A通感一体测评方法白皮书(2025年)》(下称“白皮书”)正式发布,系统梳理了这项技术的原理、应用场景及测评体系,为其规模化落地扫清了关键障碍。
什么是5G-A通感一体?“通信+感知”的深度融合
简单来说,5G-A通感一体技术打破了传统通信网络“只传数据不见物”的局限。它通过共享频谱资源、硬件设备和信号处理算法,让基站在传输信息的同时,具备对环境和目标的“感知”能力。比如,它能精准测量无人机的飞行高度、速度和航向,判断船只的航行轨迹,甚至监测桥梁的微小形变。
展开剩余86%这种“通信+感知”的融合,核心是“一网多能”。想象一下,未来的通信基站不再只是信号发射塔,更像是一个个分布在城市中的“智慧眼”,既能保障手机、无人机等设备的联网需求,又能实时“扫视”周边,为各类场景提供安全与效率支撑。
从低空物流到机场安防:这些场景正被技术重塑
5G-A通感一体技术的应用场景早已超出实验室,正在悄然融入城市运转的多个角落。
在低空经济领域,它成为无人机“空中交通管理员”。无论是无人机物流配送、景区观光飞行,还是大型活动中的无人机表演,通感一体技术能实时追踪每架无人机的位置,规划最优航线,避免碰撞;若有未经授权的飞行器闯入,系统能快速识别并告警,保障空域安全。
在低空安防方面,它相当于“空中监控网”。通过广域探测,能覆盖城市上空的飞行器,区分合法飞行的民航机、无人机与非法入侵的“黑飞”物体,辅助监管部门快速处置险情,比如及时发现并拦截靠近机场的不明飞行物。
而在航道与海面管理中,它变身“水上导航员”。利用连续覆盖和高精定位能力,实时监测船只的距离、速度和航向,一旦发现船只偏离航线或非法入侵禁航区,能立即预警,提升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效率。甚至在海面监测中,它还能兼顾低空探测,实现“海空一体”监管。
在机场等关键场所,它更是“地空双保险”。既能高精度定位地面的人员、车辆,设置“电子围栏”防止闯入跑道;又能监测低空的无人机、飞鸟,避免影响航班起降,为机场构建起立体安全网。
此外,这项技术还在探索更多可能:比如监测桥梁的微小形变以提前预警安全隐患,辅助智慧交通中的车辆识别,甚至在大型场馆内统计人流密度等。
没有统一标准?测评体系让技术“有章可循”
尽管5G-A通感一体技术前景广阔,但要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,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:如何判断技术好不好用?不同企业、不同场景的测试方法和指标不统一,就像用不同尺子量东西,结果难以比较,严重制约了产业化进程。
为此,白皮书首次构建了一套系统的测评方法,让技术性能“可测量、可比较”。
这套体系首先明确了关键性能指标。比如“位置精度”,即感知到的目标位置与实际位置的差距,用95%的情况下误差不超过多少米来衡量;“距离分辨率”,即能区分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,比如能否分清相距5米的两架无人机;还有“虚警率”“漏检率”,确保系统不会频繁误报或漏掉目标。
在实验室测试中,工程师们通过模拟各种场景来“考验”技术。比如搭建虚拟的城市环境,模拟32架无人机同时飞行,测试系统能否精准追踪每一个目标;或者模拟暴雨、强电磁干扰等复杂环境,看技术是否稳定。这种“可控环境”测试能排除天气、地形等干扰,精准验证技术的基础性能。
而外场测试则是“实战演练”。在真实环境中,用搭载高精度定位设备的无人机,按照预设轨迹飞行——比如“8字形”“五角星”航线,或在不同高度、速度下穿梭,将无人机的真实轨迹与系统感知结果对比,验证技术在复杂场景中的表现。例如在杭州奥体中心周边,通过8个基站覆盖4片区域,测试无人机在密集楼宇间飞行时的追踪精度;在珠海横琴,用7个基站覆盖6平方公里,验证系统同时监测多架无人机的能力。
这些测试不仅能验证技术的覆盖范围、精度等性能,还能优化网络配置,比如基站该建多高、如何避免信号干扰,让技术在实际部署中更高效。
多地测试见效,技术落地再加速
从已开展的测试案例来看,5G-A通感一体技术的表现令人期待。
在浙江杭州,8个基站组成的网络覆盖了奥体中心周边区域,无人机按多种复杂轨迹飞行,系统不仅能稳定追踪,还能精准识别速度变化、高度调整等动作,验证了在密集城区的连续覆盖能力。
在珠海横琴,7个基站覆盖6平方公里的密集城区,测试中两架无人机分别在不同高度飞行,系统能同时捕捉它们的轨迹,虚警率、漏检率等指标均符合预期,证明了技术在多目标监测中的可靠性。
广东清远的测试则更注重“组网能力”,8个基站覆盖5.36平方公里,无人机在100米、200米、300米不同高度飞行,系统始终保持单个目标ID追踪,没有出现重复或漏记,验证了大规模组网下的数据处理能力。
这些案例表明,通过标准化的测评方法,5G-A通感一体技术的性能得到了有效验证,为其规模化落地奠定了基础。
未来:从“能做到”到“做得好”,应用场景将更广阔
随着测评体系的完善,5G-A通感一体技术正加速从“实验室成果”走向“产业应用”。未来,它不仅能让低空经济更安全高效,还可能渗透到智慧交通、城市治理、应急救援等更多领域。
比如在智慧物流中,无人机配送网络将更有序,避免“空中堵车”;在城市治理中,能实时监测人流、车流,辅助疏导交通;在应急救灾时,快速定位被困人员位置,提升救援效率。
白皮书的发布,不仅让这项技术有了统一的“考核标准”,更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。随着技术不断成熟,我们或许很快会发现,身边的通信网络早已悄悄升级,不仅能“听”能“说”,还能“看”能“感知”,为生活带来更多安全与便利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报告共计: 36页
中小未来圈,你需要的资料,我这里都有!
发布于:广东省